close

為什麼拚命想「裝酷」?

「我最受不了的一點,就是自己總是無法裝酷。」

這是不久前一名女性患者跟我說過的話,而這句話卻不斷在我耳際迴盪。這名患者失戀了,我知道失戀的痛苦有時更甚於死亡,但她難過的竟然不是因為失戀讓她無法再見到心愛的人,而是難過自己在離別的當下無法「冷酷地」轉身離開,然後還讓自己憂鬱了好幾天。「無法裝酷」才是真正讓她憔悴、憂鬱的主因。

我對這名患者感到相當惋惜。如果曾經深愛過,不管是誰,大概都很難從突如其來的失戀陰霾中走出來吧?!這是很正常的。反倒是明明會痛卻不知道痛,會難過卻不知道難過,甚至明明應該生氣,卻一點都不生氣,這樣的問題才更嚴重。因為他們害怕表達自己的情緒,最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只要在情感上有任何變化,他們就會選擇一味地壓抑。

過於放縱情緒雖然有問題,但是過度壓抑也不好,因為無法適度發洩情緒只會讓心裡更苦悶。這位小姐在失戀時感到痛苦是很正常的,只不過她自己認為那樣是不正常的。

耍酷和自戀的共通點

近來的年輕人大多希望能夠愛得「酷」、過得「酷」。對於拚命想「耍酷」的他們來說,「你好酷」就是最佳的讚美詞。但為什麼一定要「酷(cool)」呢?

酷的人,總是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們會穿上自認為有品味的衣著,喜歡用冷靜、沉著、優雅的微笑來武裝自己,處理事情乾淨俐落,有時還會像是不經意地斜睨他人一眼,然後又繼續往前走。

不過根據記者迪克.龐迪的觀察,「酷」的核心,就是要隨時「看起來」都很酷,也就是說「酷」所依附的正是別人看自己的視線。當然從表面上看起來,那些很酷的人不會在乎別人的眼光,身邊的人對他們來說就好像「異鄉人」一樣,經常受到這些酷哥酷妹的冷落。也因此,周遭的人會更希望這些冷酷的人能注意到自己,於是用渴望的眼神凝視著他們。

愛耍酷的人所期待的正是這種眼神。他們外表裝作毫不在意,內心卻期待受到他人愛慕,甚至受此支配。他們將這種期待他人關心及愛慕的情緒拋回去給對方,故意表示輕蔑,想藉此讓自己從這種期待的情緒中抽離。

所以愛耍酷的人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把世界當成自己的反射鏡,唯一讓他們感興趣的就是自己投射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只有別人眼中的自己,以及對方目瞪口呆、讚嘆自己的模樣,才能讓他們感到滿足。

這同時暴露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影像氾濫的世界。現在人們隨時都會掏出手機或數位相機拍照,使用方便的相機讓現實生活變成一幅又一幅的影像,大家面帶微笑演出生活的一切,就好像前面隨時都會有相機對著我們、自己的行動正被他人窺視一樣。如果像這樣過於專注自我的形象,久了便有可能失去關心別人情緒的能力。那些愛耍酷的人之所以無法對別人的情緒產生共鳴,心中只想著自己,原因也在於此。

或許是因為這樣,通常耍酷的人也隱含著某種程度的自戀。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這種期望是源自於嬰兒時期的遙遠記憶,那時候總是靜靜躺在那裡,等待母親投注關懷的眼神。當母親用充滿愛意的眼神看著自己時,嬰兒會產生一種堅定的信念,從此不會再受外界的眼光影響。相反地,如果母親不看自己,或是想到的時候才看一下,孩子就會因此感到自卑,甚至產生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心理。孩子為了否定本身的自卑感,同時為了防禦,便創造出一個受他人愛慕、十項全能的膨脹自我,也就是所謂的「假我」。這種人長大後會愛上別人眼中的自己,就像希臘神話裡的納西瑟斯一樣,愛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但卻因為無法如願而陷入痛苦,最後終於病死。

這種自戀狂的自我膨脹根基脆弱,為了維持自尊,便需要時時藉由外部來確認。所以現代的自戀狂雖然外表看起來獨立,好像對外界的反應不感興趣,但其實內心卻是一直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而且對此很敏感。別人無心的眼神或一句話,都有可能對他帶來莫大的傷害。為了否定這種過於在意他人看法的脆弱自我,同時也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這種人反而會努力試著不去依賴任何人。

為了不受傷害而選擇的路──不執著任何事物

愛耍酷的人也一樣,總是避免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費盡心思要維持情感上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保護他們不會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

「來到東京,在宿舍展開新生活之際,我該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不要把所有事物看得太重,要讓自己和一切保持適當的距離,就只有這樣。」

這是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中主角渡邊所說的話。為什麼渡邊覺得需要保持距離?因為在他心中有一段痛苦的記憶,那就是最親近的朋友毫無預警地突然自殺。朋友的自殺對細膩而感性的渡邊來說,除了留下無限的混亂與悲傷外,還有背叛。渡邊為了處理這種無法承受的混亂,只好決定不把傷痛當成一回事。他不再為那些難以克制的情感所動搖,甚至還反過來將克制情感的「反向超脫」當成武器。

所謂「反向超脫」,是指不僅與其他人或其他事物保持距離,同時也要與自己的情緒保持距離。也就是當每一刻的情緒──充實、憤怒、悲傷、孤獨等因為持續太久而形成負面情感時,要能以超然的態度去面對。這種態度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和任何人有情感上的糾葛。

耍酷所隱含的「反向超脫」是一種防禦機制,除了要保護自己不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之外,同時也可以避免自己在現代社會中遭遇挫折及產生剝奪感。

現代社會比過去更強調個人自律,生活型態也是富裕而多采多姿。不過外表雖然絢麗,其實許多人內心卻充滿了莫名的不安及剝奪感,因為強調自律就代表個人需要自己決定一切,後果也需要自行負責。而在媒體不斷報導明星的奢華生活後,相形之下讓一般人的生活顯得特別寒酸;還有在不斷聽到他人的成功經驗談之後,也更容易凸顯出自己的無能。就算自己已經小有成就,但總是有人比我更成功,個人便因此陷入了不斷比較和被比較的「適用錯誤的社會性比較」框架裡,最後終於被困在莫名的不安及無力感當中。

在不得不面對這些剝奪感及無力感時,最便利的處理方式就是一笑置之,或是將這些不合理歸咎為現代社會的錯誤產物,所以才會需要學習如何「反向超脫」。

奴隸時期的「酷」是一種求生的心態,為了要忍受長期的壓榨及差別待遇、不利環境,只好將愁眉苦臉當成一種防衛裝置。同樣地,現代社會的「酷」,也是為了在另一種社會性的挫折感及剝奪感當中保護自己。

「不要想太多,酷氣地享樂吧」

「酷」還有另一項特色——那就是追求快樂。不久前日本的一個青少年研究機構曾經針對各國青少年的人生目標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日本青少年的人生目標是「交很多朋友」,中國青少年的目標是「成為有錢人」,美國青少年則是將「組織圓滿的家庭」當成人生目標。那韓國青少年回答的是什麼呢?大部分人回答的人生目標是「好好享受」。如果這個回答指的是「好好享受人生所擁有的一切」,這種具有唯美主義意涵的想法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但如果強調的是「不顧一切去享受」的話,意義就不一樣了,因為後者代表韓國青少年對社會及未來已經產生了不安及冷漠。

「不顧一切去享受」是指追求每個瞬間的沉溺。當社會令人感到不安或是未來不明確時,人們就容易表現出沉溺於眼前快樂的傾向。

在萬物急遽變化的世界裡,過去的東西很快就變得毫無用處,人們的思考結構也追趕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逐漸顯得落伍。現代社會快速改變的不只是流行和技術,還包括價值觀,於是人們開始失去能夠掌控及創造未來的自信。因為對未來失去自信,所以覺得與其花時間對未來進行規劃,還不如好好把握當下。明天會變成怎樣都不知道了,誰還會傻到去把錢存下來?!
現代的消費主義也助長了人們這種欲望,它不僅將沉溺享樂予以正當化,甚至讚揚這是種美德。愛耍酷的人心情不好時,為了不想讓情況惡化,也常將購物當成最簡便的紓壓方式。

如今在這個什麼都無法信任的世界上,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什麼都別相信,也別輕易付出真心,而且要時時刻刻追求享樂。要具有一種冷靜的熱情,就好像在令人興奮的舞廳裡扭腰熱舞一樣,跳完舞就能立即轉身而去。

酷,是現代社會的悲哀

想耍酷,就必須吸引他人的注意,不過這裡出現一個進退兩難的問題,酷的人終有年紀漸長的時候,當他不再年輕時,將很難吸引別人的注意,到時就算他再怎麼酷,恐怕也不會有人多看一眼。

另一方面,「酷」也是有差別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最酷的人往往也呈現出最物質及世俗的一面。也就是說,想耍酷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財力。「巴黎戀人」中的朴新陽夠酷吧?!「我叫金三順」的玄彬、「咖啡王子一號店」的孔侑也都很酷。

不過像「巴黎戀人」裡的金晶恩、「我叫金三順」的金宣兒、「咖啡王子一號店」的尹恩惠就酷不起來,因為現實生活不容許她們耍酷。這在金別亞的小說《奇怪的橘子》裡就有如下的描述:

「酷,其實是最脆弱的,那代表當事者身處在混沌的生活重心之外。對活著的人來說,『酷』是不被允許的,因為他們必須為了生活而忙著在日常中呻吟。」

現實生活不容許我們耍酷,但那些年輕人卻偏要拿它當盔甲來武裝自己,這點其實是很悲哀的。拚命耍酷的年輕人雖然是為了追求帥氣、自由,以及塑造幹練的形象,但仔細想一想,他們也是因為想在前途不明的世界裡求生存,才會和他人對峙,或是明明感到孤獨,卻又因為害怕受傷而強忍孤獨。不過他們也必須記得一點,自己所強忍壓抑的憤怒,到最後還是有可能會傷到自己。

摘自大田2010年6月新書《30歲前一定要搞懂的自己》部分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li19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